第1步驟─資訊比對
看到所有的資訊,第一個動作就是做比對,找尋此辭彙是否跟腦中記憶有任何感官的連結?發現無法跟記憶比對時,再進行第二步驟─用感官轉檔。

第2步驟─感官轉檔
36計中的第19計─破釜沉舟,這種記憶力訓練,就是一種轉檔方式,釜,過去的一種工具,不了解我們可以運用聽覺先用斧頭替代,釜→斧頭,將斧頭放進救護車裡。於是斧頭猶如磁鐵般,緊緊吸附在救護車(19)上。有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時,例如曹錕,曹錕就可以轉碼成曹操養的昆(錕)蟲。(遇到不識字的時候,就把部首蓋住,回歸最原始的記憶,也是一種轉檔的技巧。)
‧‧為了減少記憶中的模糊,達到好的記憶方法,會運用到另一種轉檔方式─替代,就像「釜」用「斧頭」替代,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在文科的記憶,有人在記憶歷史事件時,常搞混法國跟英國,這時我們用英國女王替代英國,法國用法國麵包替代,增加神經元與神經元傳輸的確定性。其實小時候,大家就常用到替代的記憶方法,例如取綽號,那也是一種替代。
‧‧平時生活中,我們無形之中也會使用到替代,例如看到東京,第一時間會比對是迪士尼、東京鐵塔……等著名景點的記憶,這就是運用腦中過去的記憶,反射出來的一種替代方式,能加強跟腦中經驗區的感官電震,產生較強的記憶,形成過目不忘的記憶秘訣。